犯罪成立條件
基本要求:
了解:犯罪構成的概念,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關系,犯罪構成的分類,犯罪排除事由(即違法阻卻事由)的概念、特征與種類。
理解:構成要件要素的分類,犯罪構成的特點,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確定方法,犯罪客體,正當防衛、緊急避險以及其他犯罪排除事由的本質與成立條件。
熟悉并能夠運用:作為,不作為,因果關系,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的成立條件,無過當防衛,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年齡,故意,過失,事實認識錯誤。
犯罪成立概說
本節考點與命題模式分析:
構成要件要素的分類是本節重要的考點。不同的構成要件要素類別,其符合性判斷的思路和方法存在差別,所以需要考生區分不同的構成要件要素。相應地,常見考法就是判斷具體犯罪的某一構成要件要素屬于客觀違法的要素還是主觀有責的要素,是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還是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是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還是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還是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等。 source:獨角獸司法考試網
犯罪成立條件就是所謂的犯罪構成,也是指犯罪的認識和認定體系。刑法理論上存在不同的犯罪構成理論,因為犯罪構成要素基本一致,但各要素之間的組合方式不一樣,即體系化不一樣,這導致認識思路和判斷順序存在差別。這主要屬于方法之爭,絕大多數的結論仍然一致。但是方法之間在科學性、合理性、效率性、便捷性上存在區別。
在民主法治社會,刑法的適用存在三重風險:其一,一旦發生引起人心沖動的案件,感情上的處罰要求強烈,而不顧刑法有無明確規定便予以處罰;其二,由于行為人的主觀惡劣,而不管行為客觀上是否侵犯了法益便予以處罰;其三,因為侵犯了法益,而不問行為人是否具有非難可能性便予以處罰(平野龍一語)。在認識和認定犯罪過程中,為了防止這三重風險,成立犯罪就要求行為符合刑法規定的構成要件、行為侵犯了法益、行為人對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具有責任。
犯罪的本質在于法益侵犯,但思想和觀念不能侵犯法益,只有客觀行為才能侵犯法益,所以刑法禁止的是具有法益侵犯性的行為。在罪刑法定原則的框架下,刑法通過客觀行為的描述實現對犯罪行為的法定化:刑法之所以類型化地描述行為,是因為這種行為具有法益侵犯的特性。所以,犯罪的客觀構成要件及其具體要素必須表明和反映值得處罰程度的法益侵犯性:行為要素要求具有法益侵犯性(法益侵犯的危險和法益侵犯的實害);行為對象要求反映或體現法益;危害結果就是法益侵犯的危險狀態或者實害結果本身;有的行為法益侵犯程度要達到犯罪程度,還要求客觀上行為具有特定身份(構成身份或者定罪身份);客觀上不存在違法阻卻事由,否則客觀行為仍然沒有法益侵犯性。這些構成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表明其法益侵犯達到了犯罪程度。
構成犯罪的是行為,受到處罰的是行為人。行為人受處罰的前提是對客觀上實施的法益侵犯行為具有責任,即能夠將法益侵犯行為歸責于行為人:行為人對其實施的客觀違法行為在主觀上具有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聯系,才能將該行為歸責于行為人;有的犯罪還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特定目的或者動機。但是行為人也可能因為年齡或者特殊的精神狀態阻卻責任。 source:獨角獸司法考試網
綜上,犯罪成立條件可以分為客觀(違法)構成要件與主觀(責任)構成要件,主客觀相統一是二者關系的基本要求。犯罪成立條件圖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