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文字幕在线_日韩免费在线电影_欧美中文在线视频_yogavideoxxxx - 91久久久www播放日本观看

您目前的位置: 首頁 >> 復習指導 >>憲法
2011司考憲法的歷史發展

  2011年司法考試憲法的歷史發展(司考教材精解)
  憲法 第一章 憲法基本理論 第二節 憲法的歷史發展
  一、近代意義憲法的產生
  (一)近代憲法的產生有著它深刻的經濟、思想、政治和法律條件。
  1、比較發達的市場經濟是近代意義憲法產生的經濟條件
  (1)市場經濟要求所有社會成員具有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以適應市場經濟對“勞動力”的需求。
  (2)市場經濟要求有統一的市場,打破封建社會地方割據的局面。
  (3)市場經濟要求平等,反對特權。只有商品所有者之間的平等交換、商品之間的等價交換,才能實現商品的價值和商品所有者的利益的最大化。
  (4)市場經濟要求統一而公平的規則。
  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建立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最相適應的政治外殼是民主制度。憲法的內容即民主制度,涉及到資產階級或者無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根本利益,這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要將憲法奉為國家根本法的決定性原因。
  2、民主的、大眾的和科學的文化是憲法產生的思想條件
  封建社會末期,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如英國的洛克、法國的孟德斯鳩、美國的潘恩等提出了許多激動人心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的口號和思想,以反對和批判封建統治所賴以存在的思想體系。如以“法治”批判“人治”,以“人民主權”取代“君權神授”,并提出“天賦人權”“自然權利論”“社會契約論”“權力分立論”“民主”“自由”“正義”等適應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的口號和理論。這些學說和理論一經提出即能夠深入人心,獲得人們的認同和響應,喚起了人們的權利意識和民主意識。在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后,成為資產階級制定和實施憲法的理論基礎。
  3、比較發達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義憲法產生的政治條件
  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資產階級專政政權的建立是資產階級憲法產生的政治基礎。資產階級在長期的反封建主義的斗爭中建立了以普選制、代議制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適應的資產階級以全體人民代表的名義進入議會和國家機構,反映資產階級的政治利益和要求。資產階級在革命勝利之后便將這種政治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固定下來,借以維護自己的統治。
  4、憲法產生的法律條件
  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關系日益復雜,使得封建社會的諸法合體的立法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需要,要求根據社會關系的不同性質制定不同的法律。當越來越多的單行法律的出現時,不同規則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就會越來越明顯,這時憲法應運而生,因為只有憲法才能保證法律體系的統一性與內部的和諧一致。
  (二)早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憲法的產生
  近代憲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后的產物。17、18世紀,英、美、法等國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上,先后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勝利后,取得政權的資產階級將在革命過程中建立的民主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確認,形成了各自的憲法。
  1、 英國憲法的產生,發展及特點
  17世紀上半葉,英國的政治經濟關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一方面,經過圈地運動,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手工工場遍布城鄉,勞動分工越來越細,毛紡、采煤等工商業部門發展很快,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已經取代封建經濟關系,作為階級的資產階級已經形成;另一方面,在上層建筑領域,斯圖亞特王朝卻致力于強化專制王權,封建貴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享有許多特權,妨礙了商品經濟的自由發展。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新的生產關系與原有上層建筑的對抗性矛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終于在1640年爆發,直到1688年歷時近50年,大致經過了內戰階段、共和國階段、克倫威爾軍事獨裁階段和“光榮革命”四個時期。英國憲法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產生的。從內容上看,其擴大了議會的權力,確立了議會至上的憲法原則;限制了王權,奠定了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強化了權利保護措施。從形式上看,先后通過了一批憲法性法律和創設了一些憲法慣例,其中主要有:(1)1628年的《權利請愿書》;(2)1679年的《人身保護法》;(3)1689年的《權利法案》;(4)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及其特殊性決定了英國憲法產生的特點:(1)英國憲法是在革命過程中逐步產生的,是由一系列憲法性法律積累而成,在形式上表現為不成文憲法;(2)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妥協性致使王權及其所代表的制度外殼被保留下來;(3)舊的法律如1215年的《大憲章》等成為新憲法的組成部分;(4)英國憲法不具有根本法的形式特征。
  “光榮革命”最終確立的英國君主立憲制,極大地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工業資產階級越來越壯大,另一方面,工業無產階級也隨之發展起來,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英國進入自由資本主義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憲法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責任內閣制逐步形成;(2)議會至上的憲法原則確立;(3)政黨制開始興起。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轉型,表現為憲法發展方面則是議會至上的信條受到挑戰,議會制度開始走向衰落,內閣成為國家權力的核心;在政黨制度方面,政黨在憲政體制運行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政黨把持政治,形成了政黨政治的特色。
  17世紀的英國憲法是近代憲法的先驅,被譽為“憲政之母”。英國憲法有兩個特點:
  ①不徹底性,由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妥協性使得英國的憲法既有體現資產階級意志和利益的規范,有保留體現封建貴族的規范。
  ②不成文性,英國沒有一部統一的憲法典,而是由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陸續制定的、反映不同時期革命成果的憲法性文件,以及憲法慣例和憲法性的法院判例等構成。
  2、美國憲法的產生,發展及特點
  1775年英屬北美殖民地爆發了反對宗主國的獨立戰爭,次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北美13個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宣布獨立后的各州以《獨立宣言》為依據制定憲法,組織政府,成為13個共和國。1779年11月15日,大陸會議通過了《邦聯條例》。《邦聯條例》規定美國是由北美13州聯合組成的美利堅合眾國,各州保持主權、自由和獨立,各州議會選派代表組成聯邦國會。聯邦國會經9個以上的州同意,可以行使宣戰、媾和、派遣和接受大使、決定海陸軍編制等權力。《邦聯條例》建構的形式是一種較為松散的國家聯盟,雖然起到了建國立憲的作用,但很快就不適應新的國家政治經濟發展和對外關系的需要,因此,建立一個中央政府能有效協調國內各種關系的國家勢在必行。1787年5月25日制憲會議召開,有12個州的55名代表與會,在經過歷時3.個多月的激烈斗爭后終于達成妥協,通過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4日,第一屆聯邦國會集會,宣布憲法生效。美國憲法由一個序言和7條正文構成,確立了分權制衡、聯邦主義、代議制政府等原則,規定了憲法修改的特別程序,并于1791年通過一個由10條憲法修正案組成的《權利法案》,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
  綜上所述,美國憲法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在反對英國統治的斗爭中產生的,經歷了從《獨立宣言》到《邦聯條例》再到美國聯邦憲法的過程。獨立戰爭的性質和獨立后的州際關系,使美國憲法的產生具有以下特點:(1)獨立戰爭首先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其思想基礎是“天賦人權”理論,獨立戰爭的許多領導人本身就是啟蒙時代的代表人物,獨立戰爭使“天賦人權”思想廣泛流傳并深人人心,從而為美國憲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2)獨立戰爭將斗爭矛頭直指英國國王,雖然是斗爭策略,但卻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美國憲法確立的徹底的共和制與之不無關系;(3)州際關系的不協調和獨立戰爭后國內各種政治關系的矛盾沖突,暴露了《邦聯條例》所建構的體制的缺點,美國聯邦憲法的重要目的就是克服這種日益明顯的不足,并通過實行聯邦制成功地予以克服。
  美國憲法的發展,是通過憲法修正案、憲法解釋和創設憲法慣例等方式實現的。1789年憲法生效后,作為對憲法的補充,1791年通過10條憲法修正案,內容都涉及公民權利,被稱為《權利法案》。南北戰爭前,分別于1798年和1804年頒布生效了第11條憲法修正案和第12條憲法修正案。南北戰爭期間及以后分別于1865年、1866年和1870年頒布了第13條修正案、第14條修正案和第15條修正案。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又先后通過第16條修正案、第17條修正案、第18條修正案和第19條修正案。這些修正案的內容以涉及公民權利的居多,除《權利法案》外,還有南北戰爭修正案和有關婦女選舉權的修正案。迄今一共有27條憲法修正案。聯邦最高法院的憲法解釋以及政黨、總統和國會所創立的憲法慣例,對美國憲法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如聯邦最高法院對聯邦主義的解釋所闡明的漠視權力,以及以總統為中心的內閣慣例等都發展了美國憲法。
  1787年的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1787年美國13個州的55名代表在費城召開了制憲會議,制定了美國憲法,該憲法于1789年生效。該憲法確立了有限政府原則、三權分立原則、聯邦與州的分權原則以及文官控制軍隊的原則。它有7條正文,經過兩百多年,美國憲法增加了27條修正案。美國憲法的內容和形式為很多國家所效仿。
  3、法國憲法的產生,發展及特點
  法國憲法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法國大革命前的舊制度,就其本質而言是合法的貴族政治和某種程度的封建制度的統一體,表現為全部社會成員都法定地屬于社會的一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第三等級則包括其余的社會成員如工商業資產階級,城市工人和窮困的農民,并由此確定個人的權利、地位和威信。隨著經濟的發展,觀念的進步,在社會生活中,等級制度逐漸被廢棄,舊制度已經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并不可避免地成為大革命的對象。因財政危機,1789年5月,國王路易十六下令召開三級會議。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組成國民議會,進而宣布為制憲議會,準備制定憲法。7月14日巴黎市民武裝起義,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開始,直到1799年霧月政變后執政府的誕生而告結束。法國大革命經歷了第一次革命、第二次革命、非常共和國和憲法共和國等幾個階段。在革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作為革命綱領和革命成果的憲法文件和憲法的頒布,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1789年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1791年憲法、1793年憲法、1795年憲法和1799年憲法。法國大革命的性質、進程和特點決定了法國憲法產生的特色:第一,法國大革命是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憲法充分貫徹了進步的資產階級的憲法要求,確立了人民主權原則,保護公民權利和自由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共和制原則;第二,隨著大革命的深入進行,法國憲法的產生經歷了從宣布一般原則到制定君主立憲憲法,最后到頒布共和制憲法的過程;第三,法國大革命深受啟蒙思想影響,啟蒙思想家的觀點不僅是革命的指導思想,而且被寫入憲法,使憲法置身于人權、民主、法制的思想氛衽厚的思想基礎。
  1791年法國憲法是歐洲大陸上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789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著名的《人和公民權利宣言》,即《人權宣言》,明確宣告了“主權在民”、“天賦人權”、“權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資產階級民主法治原則。1791年的法國憲法就是以《人權宣言》作為序言的。法國現行憲法是1958年由戴高樂主持制定的憲法。
  (三)資本主義國家憲法的發展
  從整體上看,資本主義憲法的發展經歷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和帝國主義時期兩個發展階段。
  1、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憲法,早期的資本主義憲法普遍確認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賦予了公民在法律上的權利和自由,確認“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有一定的進步性和民主性。
  2、帝國主義時期的憲法,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憲法反映了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要求,強化了高度集權的國家體制,削弱了議會民主和人民的民主權利,同時也反映了資產階級國家各類矛盾的尖銳化。1919年德國的《魏瑪憲法》就是在德國工人運動高漲的情況下制定的。《魏瑪憲法》規定了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體制和公民的廣泛權利和自由,帶有濃厚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色彩。
  (四)憲法的發展趨勢
  資本主義憲法發展趨勢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公民個人權利的擴大;人權問題的普遍化、國際化;分權與制衡機制的變化;憲法與國際法的結合;憲法保障制度的日趨完備。
  (五)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的產生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1918年制定了世界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蘇俄憲法》。
  蘇聯憲法的意義在于:首先,它突破了資產階級憲法和憲政的局限性,使憲法成為無產階級實現民主和組織國家政權的根本法;其次,它第一次系統地規定了經濟制度,擴大了憲法的調整范圍,使憲法由傳統的政治領域進入到社會經濟生活領域,從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再次,蘇聯憲法推動了社會主義類型憲法的發展。此外,蘇俄憲法還使憲法突破了西方文化的范圍,開始成為世界文化現象。
  二、中國憲法的歷史發
  (一)、舊中國憲法的歷史發展
  1908年的《欽定憲法大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清政府出臺的憲法性文件《重大信條十九條》,這是清政府最后一部憲法性文件。
  辛亥革命勝利后,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于1912年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它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性文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后早新中國成立的戰亂時期所出現的憲法性文件主要有1913年的“天壇憲草”、1914年的“袁記約法”、1923年的“賄選憲法”、1925年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1931年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1936年的“五五憲草”和1946年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等等。
  (二)、新中國憲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先后頒布了一個憲法性文件和四部憲法,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1982年憲法。
  八二憲法是我國的現行憲法,由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982年12月4日通過。這部憲法以四項基本原則為指導思想,繼承和發展了五四憲法的基本原則,全面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
  (三)現行憲法的修正
  現行憲法由138條正文,17條修正案。
  1、1988年修正案共有兩條:
  ①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②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規定有償轉讓。
  2、1993年憲法修正案共有九條,其內容是:
  ①增加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根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的規定,將“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奮斗目標改為“富強、文明、民主”;
  ②增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將長期存在和發展”;
  ③將“國營經濟”改為“國有經濟”;
  ④將“農村人民公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為“農村中的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⑤將“計劃經濟”改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⑥將縣級人大的任期由3年該為5年。
  3、1999年憲法修正案共有六條:
  ①確立“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
  ②增加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③增加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將“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改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通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⑤關于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做出規定“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⑥將“反革命活動”修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
  4、2004年憲法修正案
  ①在憲法序言中增加“三個代表”這一指導思想;
  ②在憲法序言關于愛國統一戰線組成結構的表述中增加“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③將國家的土地征用制度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
  ④將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修改為:“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⑤將國家對公民私人財產的政策修改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
  ⑥增加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⑦增加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⑧將全國人大代表的產生方式修改為:“全國人大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軍隊的代表組成。推薦朋友們加QQ1971736835獲取更多最新全程全套司考資料、視頻及課堂講義。各少數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⑨將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對戒嚴的決定權改為對緊急狀態的決定權;相應地,國家主席對戒嚴的宣布權也改為對緊急狀態的宣布權;
  ⑩將鄉鎮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為5年;
  在憲法中增加關于國歌的規定。
 

分享到:
班次名稱 班次介紹 優惠價 購買
客觀題精英班 1380 購買
VIP協議班 2980 購買
科舉社群班 4980 購買

必要說明:支付后請聯系報名老師或在線客服老師,為您及時開通課程。

關于我們 | 常見問題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加入收藏
在線咨詢 課程咨詢 網授咨詢 面授咨詢 圖書咨詢 售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