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司考法理學真題復習注意事項。小編做了歷年法理學真題,摘錄了自己的錯題記錄,特別是一些錯誤的選項和說法,很唬人的哦,呵呵!我們得小心這樣的陷阱,希望能對參加2013年司法考試的你有所幫助!
法的本體
錯誤表述:強調法律以社會為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法學與其他派別法學的根本區別;利益需要實際上都是法律內容的決定性因素
馬克思:法的內容受社會存在(即社會中的物質生活條件)制約;利益背后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才是決定性因素。
法的本質反映為法的階級性;法的本質最終體現為法的物質制約性。
法的最高價值目標:自由
自由是評價法律進步與否的標準,正義是評價法律善惡的標準(非唯一,人權——善惡)
法律規則:按內容規定不同,授權性規則(可以、有權)和義務性規則(應當、必須-命令性,不得、禁止——禁止性)可為、應為、務為
按確定性程度不同分為確定性規則、委任性規則和準用性規則。
正確表述:法律規則以“規范語句”的形式表達;所有表述法律規則的語句都可以帶有道義助動詞
注意: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法律規則的表達都是以規范語句的形式表達,而是還可以用陳述語句或陳述句表達。獨角 獸司法 考試網
規則是內容,條文是形式。
錯誤表述:對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義的解釋應該首先采用客觀目的解釋的方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62條規定:軍隊醫療機構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依據本條例制定。
委托其他機關“會同”——委任制
錯誤表述:案件審判中,法律原則都必須無條件地適用
正確表述:法律規則并不都由法律條文來表述,并非所有的法律條文都規定法律規則;法律原則不僅著眼于行為及條件的共性,而且關注它們的個別性;以法律為準繩的法律包括所有的法律淵源,不限于國內法。
國際條約、國際慣例是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
正確表述:判例法盡管以文字表述,但不能視為成文法。行政法規不一定都屬于行政法這個法律部門。
地方性法規解釋:立法性解釋——常委會;具體解釋——同級政府及主管部門
錯誤表述:法不溯及既往原則屬于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所有的法律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針對不特定主體,非規范性文件針對特定主體如交警的責任認定書
法律關系分類:調整性(合法)與保護性(違法);第一性(實體性、支配地位)與第二性(程序性、從屬)、縱向(不平等法律關系主體,不能隨意轉讓,也不能隨意放棄)與橫向(平權法律關系主體)
按是否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法律事實分為法律事件與法律行為。
正確表述:如果李某自愿支付超過10%的賠償金,法院以民事調解書加以確認,李某不能反悔;(當時憑感覺覺得不對,而事實是這是對的)獨 角獸 司法考 試網
正確表述:房地產公司和發展公司承擔責任與它們的義務沒有直接關系(無過錯責任)
法律條文與法律規則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正確表述:法律后果不一定是法律制裁;不是每個法律條文都有法律責任的規定。
三段論:案件事實是小前提,法律規范是大前提,整個過程必然運用法律語言進行論證。
內部證成:大前提(法律規范)+小前提(事實認定)——推論;
外部證成:小前提(仿真是否屬于持槍;硫酸是否武器)
內部證成實際上就是法律推理,因此演繹、歸納、類比、設證均為內部證成。外部證成在形式上表現為三段論,核心還是法律解釋與法律淵源。
所有的證成都是推理的過程。
錯誤表述:內部證成主要使用演繹方法,外部證成主要使用歸納方法;內部證成是針對案件事實問題進行的論證,外部證成是針對法律規范問題進行的論證
法律規范包括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
法律論證的過程是用法律推理的原則,結合法律解釋的方法給出合理法律決定的過程。
錯誤表述:行政機關的執法具有主動性,公民的守法具有被動性。
正確表述:林某父母要求撤銷合同所持的理由是一種法律事實;所有的法律關系客體均包含著某種利益;無法律關系客體就無法律關系
司法解釋針對的對象是法律,而不是個案。
規范分為三類:自然規律、調整人與自然——技術規范、調整人與人——社會規范
正式解釋——法定解釋——有權解釋
非正式解釋-學理解釋(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與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正確表述;法律解釋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然存在于法律適用之中
可對法律進行變更: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
兩高-司法解釋;國務院——行政解釋,兩者效力低于立法解釋
可以要求立法解釋的:兩央、兩高、省級常委會
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的2種情形:進一步明確含義、新情況
英美法系:判例法與成文法作為正是淵源;大陸法系起源于羅馬法——成文法正是淵源
錯誤表述:法院在庭審中認定交通事故致魯某重傷殘疾并非因周某行為引起,這主要解決的是事實問題。
由……引起,這是推理得出的結論,是一種責任認定而非事實認定。
錯誤表述:法院所引用的刑法條款所規定的內容屬于任意性法律規則
強制性規則與任意性規則(允許人們自行選擇或協商確定)
行政解釋:一是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法律進行行政解釋;二是國務院法制辦對行政法規進行解釋;三是省級政府的主管部門對地方法規進行解釋。 價值判斷是應然判斷(應不應受到制裁),事實判斷是實然判斷(事實是否發生)。
錯誤表述:已加入甲國國籍的原福建人沈某在乙國印制人民幣假鈔20萬元,其行為是否適用中國法律,屬于法的空間效力問題
法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誰有效力,適用于哪些人;法對空間的效力指法在哪些地域有效,適用于哪些地區。
是否適用中國法律,這是法對人的效力。不論是屬人主義、屬地主義、保護主義還是混合主義,都屬于法對人的效力。
正確表述: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出現和階級的形成;法的繼承是指不同歷史類型的法律制度之間的延續和繼受;法系是一個比較學法上的概念,是根據法的歷史傳統和外部特征的不同對法所作的分類。
國內法不可以繼承國際法
錯誤表述:西方的兩大法系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實現了與國際化的協調一致,但與中華法系相比,卻又失去了民族化特色;法的移植不反映時間關系,僅體現空間關系。
正確表述:“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法律不是萬能的:“惡法亦法”觀點強調法律的權威來自于法律自身,與法律之外的因素無關;為了實現法對社會的有效調整,必須使法律與其他的資源分配系統(宗教、道德、政策等)進行配合;人獸混合胚胎研究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需要及時立法給予規范和調整。
錯誤表述:科技立法具有國際性和普遍性,可以不考慮具體國家的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自然法學派認為,實在法不是法律。
正確表述: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強制性,都是人們應該遵循的規范;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的區別之一就在于道德規范不具有國家強制性;按照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觀點,法與道德在概念上沒有必然聯系。(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否定法與道德存在本質上的必然聯系)
正確表述:法律、行政法規、社會公德都是法的淵源;法的正式淵源主要是制定法,非正式淵源包括村規民約、道德等。法的社會化是西方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現象,表明法律是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手段;人權必須法律化才能獲得更大程度的保障;人權可以作為判斷法律善惡的標準;人權是法的源泉。
錯誤表述:人權歸根結底來源于國家的承認;人權的法律化表明人權只能是一種實有權利(人權分為應有權利、法律權利和實有權利)
正確表述:本行政區內經濟、文化及公共事業建設屬于地方性事務,可以由地方性法規加以規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自治地方的人大(不是常委會);省級人大及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無須報請批準即可實行
正確表述: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可依法優于地方性法規適用;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沖突,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適用地方性法規,認為適用規章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部門規章對同一事項規定不一致由國務院裁決;授權制定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正確表述:法官審理行政案件,如發現地方性法規與國家法律相抵觸,應當適用國家法律審判;可以通過所在法院報請最高院,由最高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書面提出審查的要求;也可以公民的名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書面提出審查的建議(注意不是要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