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國家司法考試廣州培正中學考點前,已經是三次赴考的王敏對這次能否通過還不是很確定。雖然司考的通過率在近幾年內實現了翻番,但科班出身的王敏卻不認為曾經的“天下第一考”在日漸“淪落”在她眼里,司考的含金量并沒降低。
回顧過去九年,司法考試通過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對此,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的教授楊振洪認為有兩大原因:一是考生的應試能力提高了,二是考試的題型相對固定,不再那么難以琢磨。楊振洪說,業界流傳一個笑話,講某地中院的十幾個法官去參加司法考試,卻沒通過,本地的一個農民突擊復習了一下,卻順利考過了。他告訴記者,這個笑話背后的含義是,司法考試只是一個途徑,但并不能說明通過考試的一定是合格的法律人才,有可能是“法律工匠”。楊振洪建議,能否讓部分法官和檢察官也參與到司法考試的命題中,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實踐知識融合到考試中。
暨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宋耀紅認為,司法考試考核的是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和運用技巧,但從事法律工作需要的不僅僅是懂得游戲規則。她認為,作為一個法律工作者,法律精神非常重要,但難以通過司法考試來考量。她認為,大學專業的教育是培養法律精神的最基本的條件,專業法學的每一個課時都會對學生培養法律精神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宋耀紅認為,應該宋耀紅建議縮小司法考試的報考范疇,最好是科班出身的專業背景才能報考,這對于提高司法從業隊伍的整體素質將大有裨益。這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是慣例獨角獸司法考試網整編。
廣州的一位法援律師告訴記者,在從業的十多年來,她感覺與科班出身的法律工作者更容易對話和相互理解。“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內心里都有著對‘公平’和‘正義’法律精神的渴望和追求!不會輕易為‘利’所動!”
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網支持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