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屢見不鮮,成為新聞報道聚焦重點。在2011年中國食品安全法治高峰論壇陜西分論壇上,中國傳媒大學通過對近期發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調研分析指出,媒體對食品安全事件報道存在過度強調政府話語權,導致普通消費者民生話語式微的問題,建議要增加對普通消費者視角的報道。
報道大多凸顯政府立場據悉,此次調研選取了“阜陽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及“三鹿奶粉”事件總共91篇媒體報道。調研發現,報道數量最多的是針對事件進展的報道,占全部報道的25.3%,其次是法制建設和企業市場的信息,分別占18.7%和17.5%.而在消息來源上,政府官員是食品安全獨角獸司法考網事件報道最主要的消息來源,占比為40.9%.調研還發現,食品安全事件爆發后的前兩個月是集中報道期,報道多側重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反應、領導人表態及視察慰問活動,其次為對有關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的訪問報道等,此外還有企業和市場應對等。調研對此分析指出,媒體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之初迅速介入,通過及時的信息公開和大量報道不但可以引發社會關注、減少謠言傳播,而且有助于樹立負責任的政府形象。
調研還指出,從第三個月開始,報道數量不斷減少。調研分析指出,此時食品安全事件已趨于穩定狀態,對相關責任人或企業的查處又需要一定時間,媒體報道此時多以發生安全事件的食品行業或企業的正面報道和政府部門治理整頓的形式呈現,幫助消費者恢復信心,使市場秩序恢復正常。
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的第七或第八個月,媒體報道會有一個數量回潮,原因為這個時候對事件相關責任人和責任企業的查處、對受害人的賠償、相關管理法規的修訂等工作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此時報道多以回顧、反思為主要表現形式。
消費者利益關注不足但調研同時指出,食品安全事件中,媒體報道的視角、主題和消息來源都體現出對政府話語權的強調。
根據調研統計發現,主流媒體對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多以宏觀角度為主,多站在政府的立場上,以專家的姿態來解讀相關法律、政策及監管等方面的信息,而報道焦點一般也鎖定在食品安全監管、食品召回制度,干部考核任用制度、食品安全法等方面,對消費者維權、受害者索賠及生活狀況的關注則很欠缺,出現“一邊倒”的現象。
同時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刻板乏味、缺乏人情味,缺乏對受害群眾生活細節的具體描述,過于生硬、增加閱讀障礙,這使得大多數老百姓望而興嘆,無法觸景生情地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此次調研的參與者李蕊介紹,即便在受到好評的“三鹿奶粉”事件報道中,以普通消費者為關注點或從消費者角度審視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仍然分量很少。雖然現在媒體對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越來越多地重視和公眾或網民的互動,但是程度遠遠不夠。
調研主持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宇認為,政府話語系統包括政府信息公開、人員問責、市場監管、食品檢測標準及法律法規等相關政策的調整等。而民生話語系統則包括醫療救治、法律援助、民眾投訴及市民生活狀態等。媒體對政府話語強調雖然有助于凸顯負責任的政府形象,但普通消費者是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媒體在報道政府話語信息的同時,應增加以普通消費者為主要報道對象的分量,應該將食品安全問題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通過強化媒體對食品安全的監督,提升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
食品安全報道應增強科學性在此次食品安全法治分論壇上,衛生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局長蘇志表示,前一段時間,媒體報道較多的“乳品標準”爭議事件,表現出某些媒體對于食品安全事件認識缺乏科學性。蘇志認為“乳品標準”之爭的焦點問題之一是“蛋白質”含量標準降低獨角獸司法考網QQ1971736835,從嚴格意義上說,這只是一個營養標準問題,而非食品安全問題。而且食品安全從來都只是一個相對評價,并非絕對。但是一些媒體對于“蛋白質”含量標準降低就大呼是“食品安全標準的降低”,有誤導普通消費者之嫌。
王宇教授認為,食品報道涉及相關食品標準較多,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媒體在報道食品質量安全衛生問題時,要盡量了解國際國內有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了解食品安全質量衛生相關常識,同時加強和相關部門溝通,在事件報道中堅持客觀、科學、準確、真實的原則,既不要聳人聽聞、恫嚇式誤導,也不能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告知性傳播。現有的一些媒體報道對涉及到的科學參數和專業術語絲毫不解釋,雖然也對食品安全事件信息進行傳播,但是卻不能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
王宇教授建議我國的主流新聞媒體在進行食品安全事件報道時,應注意幫助廣大受眾、普通消費者建立起科學認知食品安全的知識框架,指導受眾建立起對食品安全事件的正確態度和科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