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制定司法解釋解決影響打假法律難題 推進侵權制售假案規范量刑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月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將我國一直以來持續進行的打假行動推向一個新高度。
當前,人民法院在打擊此類犯罪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司法實踐中還存在哪些障礙?我國知識產權刑事司法保護現狀如何?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有關負責人今天接受了《法制日報》記者的獨家采訪。
專項行動中共收刑案2494件
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期間,全國法院共新收各類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1325件,審結1119件,生效判決1685人;新收各類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刑事案件1169件,審結1150件,生效獨角獸司法考網判決1946人,有力地打擊了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犯罪,嚴肅懲處了一批犯罪分子。
據介紹,專項行動期間,最高法督辦了多起案情重大、典型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案件。包括與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新聞出版總署辦公廳、公安部治安局、最高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廳、公訴廳對4批44件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侵犯著作權案件進行聯合掛牌督辦;還對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假冒農資案、“問題奶粉”、“瘦肉精”和“染色饅頭”案件進行了督辦。
知識產權案量刑事遠遜民事
“不容否認,假冒商標、盜版和其他涉及知識產權等犯罪仍然高發。”最高法刑二庭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立法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歷史雖然較短,但已經基本完備,形成了民事、行政、刑事法律的保護體系。正是基于良好的立法基礎,近年來,我國對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取得了顯著進步。
這位負責人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侵犯知識產權違法活動還處在一個比較高發階段,其中不乏嚴重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行為。相對于大量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知識產權刑事案件的數量要少很多。但刑事制裁是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最嚴厲打擊,也是知識產權的最后獨角獸司法考網QQ1971736835保護屏障,其作用是其他手段無法取代的。
“目前,加強知識產權刑事司法保護已成為一種國際趨勢,我們要順應這一趨勢,進一步改善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該負責人強調。
“涉毒”食品案從一重罪處罰
“毒奶粉”、“染色饅頭”、“健美豬”……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所涉商品種類多樣,但老百姓最關注的恐怕就是食品了。
“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引發了公眾對我國食品安全環境的顧慮,如何讓老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需要多部門共同努力。從法院審判角度來說,就是要嚴厲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嚴懲犯罪分子,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這位負責人說。
這位負責人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過去幾年里,全國各級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依法審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嚴懲了一批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食品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分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按照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等其他罪名追究的刑事責任。
犯罪分子生產、銷售的明明是有問題的食品,為什么最終法院判的卻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還有許多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也不是以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罪名判處的?